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武功文治 > 第十六章 背后的党争,兄弟对立

第十六章 背后的党争,兄弟对立(1 / 1)

公元452年,业尧圣八年十月六日,业军进入零陵。

梁坦子整合城内部队以及和广州地区的大军汇合,人数达到了两万人。

随后以李旺为先锋,自己坐镇中军,向长沙发起进攻。

黄寺在得知零陵地区的情况之后也是第一时间调兵遣将,由他的母家,大舅舅李壤率领一万七千人进行阻击。

李壤有点不中用,十月十五日和业军交锋,一战被杀。

当李壤全军覆没之后,梁坦子的兵峰就杀向了长沙。

十月二十六日,梁坦子整合本地弃暗投明的家族势力,合计三万余人,抵达了长沙。

给予了黄寺极大的震撼。

二十八日,黄寺率领一千人连夜偷袭业军,被李旺击败,黄寺仅带领二十几人撤退回城。

二十九日,梁坦子在打听清楚宋寖业军的情况动向之后,向他发出围攻长沙的邀请。

十一月六日,宋寖收到来信,然后下令,全军出击。

他亲自率领自己的精锐三千余人,奔赴战场。

随后和梁坦子大军会师,接过了队伍的指挥权。

一见面,宋寖就“面露难色”的看着梁坦子,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梁坦子心领神会,马上跪拜,并且解释。

解释什么?当然了自己的私军披甲的问题了。

闻言,宋寖也没有咄咄逼人,只是点了点头,然后一切照旧,并且让人向皇帝汇报目前战局和情况。

其实从这一件小事情也能看出宋寖这个人的政治敏感。

梁坦子私军披甲的事情其实是个大家都知道并且也是现任皇帝默许的,但现在因为战争把这件事情摆到了明面上,就需要认真对待了。

不然大家有样学样,对私藏甲胄这件事失去了敬畏可不行。

当面警告一番后再上书皇帝,而战后,吴立炎也是下诏,让梁坦子的私军并入交州宿卫军,实际上还是由梁坦子管理。

但区别在于给了对方一个名正言顺,杜绝后续有人模仿。

十一月十二日,业军大部队抵达,包围了长沙,完成了合围!

黄寺开始了坚守,并且向外求援。

比如说今云贵地区的土著,以及其他城市的士族。

唇寒齿亡,这个道理众人自然明白,于是发起了支援。

但截止到第二年,全部都让梁坦子带人砍了。

453年,业尧武辉元年,三月份。

长沙城外。

围困了四个月长沙的业军发起总攻,梁坦子收到消息马上和李旺换防,然后提刀进行攻坚战。

四月初五,业军打入长沙。

四月初八,黄寺拼死突围,但这小子有点不太地道。

他为了顺利跑路,把自己扶持的傀儡皇帝刘宇让人带到城东,然后泄露出去。

业军听说伪帝在城东,自然是想拿下这个军功。

梁坦子兴奋的带队,生擒了刘宇。

而黄寺也是成功突围,逃之夭夭了。

然后在外围的李旺遭遇了对方,但以为只是小股叛军,就没有重视。

劫后余生的黄寺就这样成功逃出生天!窜入云贵地区。

黄寺之乱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宋寖来到刘宇面前,下令原地砍了,然后班师回朝。

留下梁坦子和李旺收尾。

黄寺虽然跑了,但在几年后的456年,业武辉四年,遇见蛮族内乱,然后被杀,人头献给业军。

随之覆灭的还有曾经在长沙地区烜赫一时的黄家。

宋寖回到了洛阳后,局势已经变得不一样了,大业已经换了年号,吴立炎改了尧圣,用了武辉。

南荆州之乱平定,接下来该安排势力分蛋糕了。

这一次被安排去长沙驻守的人,是毅国公,曹烨。

伴随着魏国公甘赢的离开,这位大名鼎鼎的开国五公之一的重臣也脱离了权力的核心圈子。

时至今日,开国五公里面,昌国公(于大文),魏国公,毅国公三位离京。

还剩下燕国公(梁锐文)一脉以及越国公(林大)一脉还在。

让我们退出武辉元年,时间线回到尧圣七年,公元451年。

也就是前太子吴英在二月份死后。

中央对立。

洛王吴欢,宜王吴熙双方麾下的团队干起来了。

黄寺为什么反叛?曹烨为什么被派去镇守长沙?

都是因为双方党争的蝴蝶效应引起的。

毅国公曹烨的大儿子曹利和三儿子曹吉是洛王党。

越国公林启是宜王党。

原本宜王背后还有一个甘行(甘赢之子),但伴随着甘赢被赶出去后,魏国公全家上下就只留下一个甘平(甘祖小儿子)。

此外,就没有什么人鲜明的站队了。

原因很简单,吴立炎在,他们不敢明目张胆明争暗斗。

不过却吸引了很多想投机倒把的人。

比如说黄寺。

黄寺派遣自己的弟弟黄缘入朝,并且投入了宜王麾下。

吴熙从吴立炎的行为举止就已经反应过来了,自己的这位老爹有点偏向二哥,于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自然乐意接受黄寺的示好。

毕竟白得一个封疆大吏的支持。

让我们再捋捋两个阵营的背后。

山东以及江南士族支持的是吴熙。

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地区前些年经历过很激烈的战乱,战后为求兴起,一直都是唯唯诺诺,先是跟着齐王吴承名混,但大家都知道,为了积累家底和造反,吴承名差点没把山东各个家族吸干。

一味地索取必然遭到本地势力的反扑,不管是谁,要统领一方,要么打入其中(孙权,司马睿都是如此,孙策狂妄在江东大杀特杀,后果就是被暗杀死得不明不白),要么以绝对的武力镇压。

但以绝对武力镇压的成本太大,意味着你作为统治者必须投入巨大的精力去管理,亦或者派遣一位亲信的得力干将去坐镇。

而且你就算是杀光了那一批人也不现实,你会发现能用来统治区域的人才都没了,剩下的都是一些啥也不会的小白。

亦或者用自己的亲信人才,可是在没有科举的年代,这些人才都是不可多得的,数量上也是有限。

杀光山东江南士族对于吴承宗,吴承名,吴立炎来说从来不是一件难事,但顾虑太多。

户籍管理,征兵收税,通知下基层等等工作都需要本地人帮你完成。

要不然会怎么样?还是那句话,提高了自己的统治成本。

扯这些也是为了让各位看官能更好的去明白为什么后面的文帝,光帝等君王会做出那么多一系列的不太正常的举动。

都是为了统治稳固。

话说回来,山东家族在被齐王压榨后,吴立炎南下,他们立马临阵倒戈,成为了平定齐王之乱的重要环节之一。

所以那一战之后,山东家族全部拜入了太子吴立炎门下。

除此之外,在江南,淮北王吴立圭和刘宋遗民家族联合,拿下健康,杀害林从。

宋寖收复健康后只是小规模的清算,并没有大动干戈,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会加大自己的统治成本。

那时候宋寖满脑子都是北上攻击齐王叛军,不可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健康。

所以让他们很多人逃过一劫。

等吴立炎平定齐王后,这些江南势力为了自保,也是主动跟随了太子吴立炎。

所以齐王之乱后。

吴立炎才能掌控江南,山东,并且控制太原,邺城一带的河北地区。

加上宋寖是自己的铁杆,掌控着江州荆州北部的精锐。

以上种种,才是他当年敢强行发动右安门之变的最大的底气。

大半天下,已入他手。

吴承宗就只有关中加益州。

他当然不会,也不可能轻易动太子。

所以圣治时期皇帝还能影响全国,就是因为通过太子在洛阳进行发号施令东方大地。

太子吴立炎一步一步向下传达指令,先是靠自己的班底,然后到地方的官员,再到本地士族,才能真正的政策落入基层。

所以杀光士族有意思吗?

当然没意思。

杀完了谁给朝廷办事呢?

好了,又说完了,回归正题。

江南士族大部分也是跟了吴熙,原因很简单,吴熙主政三个月,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那就是皇帝吴立炎想立宜王为下一位继承人。

当三个月后,宜王还是宜王,洛王同样被重视,让很多人脸上笑嘻嘻心里mmp了。

可没办法,党争和站队这种事情,一旦开始,就没有退路了,更何况两位皇子势均力敌,他们也不好跳槽,毕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所以,江南和山东家族就跟着吴熙混了。

如此一来,吴熙就给人一种感觉,和当年的吴立炎差不多了,毕竟背后站着山东,江南,南荆州(黄家)的士族。

而老二洛王吴欢背后,是整个关中加益州利益集团。

为什么呢?因为来晚了。

宜王主政三个月,江南和山东第一时间跑过去,让关中和益州的家族望而却步。

不仅仅是他们不敢投靠宜王,连宜王本人也不敢接收他们。

这不废话,太子刚刚死,皇帝悲痛欲绝,监国的宜王就敢接受全国各地家族代表的投靠,这什么意思?

想下去陪他大哥了吗?

所以说了,他们就只能跟着老二,孝顺的洛王吴欢。

这个画面让人有一种回到十年前,武帝吴承宗和太子吴立炎分庭抗礼的感觉。

不同的是,两人之间,有一个能一语定乾坤,并且绝对掌控全局的皇帝老爹,吴立炎。

(到此为止,欲知后事如何,下次一定)

最新小说: 王朝重构 三剿李家冲 咸言稍叙 乱世茅山道 夜钓寒星 星渊溯缘 钻石宝地 姜维传奇 果果谣 朱芴惊澜:她撕诏我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