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抱着那摞项目笔记蜷在飘窗上时,酒店的挂钟刚敲过十二点。
纸页边缘的毛糙蹭得掌心发痒,张工潦草的公式在暖黄灯光下忽明忽暗——他总说自己写太快,可测试成功那晚,他凑在我电脑前改参数,笔尖在纸上洇开的蓝墨水,分明是刻意放慢的。
陈工夹的茉莉花干突然从笔记里滑落,我弯腰去捡,指腹触到某页折角。
展开时,一行用红笔标注的“动态阈值修正“跃入眼帘。
我呼吸一滞——这不是邹逸上个月给我的海外白皮书里的核心论点吗?
床头柜上的平板电脑还亮着,我翻出那份白皮书的电子档。
对比着看了三行,后颈的汗毛全竖起来了。
张工笔记里关于“需求波动系数“的推导公式,和白皮书第三章的案例分析,连误差值的小数点后两位都一模一样。
手机在膝盖上震动时,我差点把笔记砸到地上。
屏幕显示“邹逸“两个字,我盯着看了三秒,直接按了回拨键。
“范总这么晚还没睡?“他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像是刚从资料堆里抬头。
我把笔记拍在茶几上,纸张发出脆响:“张工的动态阈值修正是你教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背景音里传来翻书声:“他们半年前就接触李董的人了。“他说得轻描淡写,“我让人在行业论坛放了半份白皮书,能看懂的,才值得被挖。“
我攥紧手机,指节发白:“所以你早知道他们会走?“
“我知道他们留不住。“邹逸的声音突然近了些,像是凑近了话筒,“但我也知道,能偷走技术的人,偷不走把技术变成武器的脑子。“
挂了电话,我盯着窗外渐次熄灭的灯火,喉咙发紧。
原来那些欲言又止的眼神,那些挤在人群最后不敢鼓掌的动作,都是权衡后的选择——他们贪心,想带着现成的成果投奔更肥的枝头,却没算到邹逸早给技术上了“钩子“。
清晨七点,会议室的百叶窗还没拉开。
我站在投影幕布前,看着底下熬红了眼的团队:小周的黑眼圈比昨晚更重,技术部的老王捏着马克笔,笔帽在指节间转得飞快,连向来沉稳的张助理都在搓衣角。
“李董挖走了张工陈工。“我敲了敲桌上的项目笔记,“但他们没挖走这些——“我翻开最上面那本,“没挖走张工改了十七版的需求模型,没挖走陈工标注的二十处数据陷阱,更没挖走我们做了三个月的用户行为分析。“
小周突然吸了吸鼻子:“可...可他们带走了客户资源...“
“所以我们要做逆向工程。“我点开投影,蓝色的数据流在幕布上流淌,“把现有系统拆解成三十七个模块,重新跑通所有底层逻辑。
三周,我要看到第一版迭代。“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鸣。
老王突然把马克笔拍在桌上:“范总,上回拆解系统用了两个月。“
“所以这次我们不睡觉。“我扫过每个人的脸,“现在出去买咖啡,十分钟后回来——“我扯了扯皱巴巴的衬衫领口,“或者现在辞职,我批。“
没人动。
小周第一个站起来,把手机拍在桌上:“我让我弟送二十杯冰美式上来。“老王摸出烟盒又塞回去,开始翻笔记本:“动态阈值那块,张工的笔记里有三处矛盾点...“
转机出现在第三天下午。
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新算法模型,太阳穴突突地跳——这是连续用了五小时契约能力的副作用。
键盘上沾着咖啡渍,后颈的头发被汗水黏成一撮,可屏幕上的模拟数据像会呼吸的活物,把李董旗下超市的季度需求波动预测得精准到个位。
“范总,董事会紧急会议。“张助理的声音从门口飘进来,“周董说《财经日报》的文章闹大了,要暂停新技术投入。“
会议室的长桌擦得能照见人影。
周董的金丝眼镜反着光,他推了推镜框:“范总,你看看这标题——《神话破灭?
核心团队集体出走》,现在投资人都在问我们是不是技术空心化。“
我把笔记本转向投影,新模型的模拟结果瞬间填满整个屏幕:“这是用张工他们留下的笔记重构的算法,预测误差率0.31%。“我按下回车,另一组数据跳出来,“李董新签的超市客户,下季度会有三批冷链货物延迟——“我抬眼看向周董,“赌不赌?
如果准了,暂停投入的提议撤回,如何?“
赵总突然笑出了声:“小范这脾气,和当年我创业时一模一样。“他敲了敲桌子,“我支持继续推进。“
散会时已近十点。
我抱着笔记本往办公室走,转角处突然飘来咖啡香。
苏然举着两杯热饮站在阴影里,杯身腾起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眉眼:“知道你没吃晚饭,买了牛肉饭团。“
我接过咖啡,杯壁的温度透过掌心往骨头里钻:“苏总这是...“
“我不是来谈合作的。“他的喉结动了动,“晓萱,我知道你现在很累,但我想让你知道——“他伸手碰了碰我发梢,“我是想和你一起面对这些,不是来分你的压力。“
我后退半步,咖啡杯在指尖转了个圈:“苏然,现在不是时候。“
他盯着我看了三秒,突然笑了:“好,我等。“
回到办公室时,手机在抽屉里震动。
匿名短信的附件是份PDF,标题《新算法漏洞分析报告》。
我点开最后一页,署名栏的“邹逸“两个字像针一样扎进眼睛——他的字迹和便签上的不同,却带着股熟悉的冷硬,像他每次递资料给我时,封皮边缘永远压得整整齐齐的折痕。
我盯着屏幕上的漏洞位置,太阳穴又开始疼。
窗外的月光漫进来,照在键盘上,把“邹逸“两个字镀成银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