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二十一年申月。
已过立秋时节,仰观天相,勺星斗柄西南,万里霄汉将横。北京城内一片盛泰祥和,街井里人头攒动,闹市间车水马龙。
三伏天刚刚过,粘身的“秋老虎”正气盛于黄河漠北,午后更是高温暴晒,阳光如炽。片片叶子绵软的耷拉着,如一张张猥琐的苦脸悬挂在枝头,毫无盎然生机。天空是一片湛蓝,如蓝宝玉一般的洁净。在天与山的相接之域,热浪浑浊抖动,盘旋攀升,仿佛在山脚下有一盆旺火在腾腾的燃烧。井民们都敞开粗布衣衫,露出道道肚褶,豆大的汗珠滚满脊梁,一边忙活一边甩汗。他们中有骂娘的,有骂爹的,有骂奶奶的,也有骂黄天的,都被这“秋老虎”折磨的死去活来,无不盼着爽身夜幕的降临,体味那种惬意的凉爽感觉。
日薄西山,晚霞似火。京城暮色中终于有一丝凉意,包围着匆匆急急的夜归人。刚刚擦黑,叶草便粘满颗颗露水,晶莹剔透,宛若明珠,在“气死风灯”照耀下,如颗颗珍珠空悬着。井民脸上都刻着标志的笑容,摇着蒲扇慢慢移出厅堂,满含陶醉之感坐在门口石墩上纳凉闲侃。有喝酒的,有吹牛皮的,有玩双陆的,有打簸钱的,为京都夜色平增几分热闹的气氛。二更鼓响罢,井民们才不慌不忙收拾入睡,整个京城方进入沉寂时刻,唯有犬吠之声如传染般此起彼伏吼咬着,给这宁谧之夜增添了几分活力。
四更鼓堂堂响起,从大内的玄武门楼上浩浩传向四方。余音未落,大内隆宗门的直房小窗便亮起灯火来,接着是窸窸窣窣的穿衣声。不大一会儿,门“吱”一声开了,月光闪进门户,如银玉般洒向堂地。一个精瘦的男人急急走出来,双手持着梆子,边走边敲,边敲边喊道:“起床收露了——起床收露了——”这声音不男不女,绝能听出是出自太监之口。他先是绕着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转一圈,然后绕着后宫的三宫六院。
梆声和喊叫声,催亮三宫六院大大小小的窗子,也打破了大内宁谧之夜。三宫六院的娥妃们再熟悉不过了,这是阉人王钦侩公公的声音。就是王公公——整天在深夜四更,催促宫中娥妃们起身收露,供奉皇上饮用。
这“吸风饮露求长生”是皇上的长命大计,也是道教高士陶仲文献给嘉靖帝的延年益寿妙招。只要皇上每日“饮九天晨露、吸万里长风”,定能身康体健,长生不老,自然千秋万岁。
在陶高士看来,晨露是坠落九天的琼浆;长风是夜行万里的骏马。晨露之功在于增加皇上定夺天下的勇谋;长风之效在于保证皇上生龙活虎的康健体魄。一个来自乾天;一个来自坤地。二者在嘉靖帝身上合二为一,结为一体,长生的功效卓尔不群,自然显现。
自古以来,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谬误存于大多数人心中。普通老百姓根本悟不透“吸风饮露求长生”的奥妙,当然感觉甚是荒唐。“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陶高士顶着众疑,愣是攻下这个精妙的延年理论,终修正果,取得大成。这理论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无不凝结着他苦苦钻研的心血。
笃信道教的嘉靖帝自然高兴,当然分外器重陶高士。自从陶仲文进入大内,皇上精神清爽了许多,已洗邵元节方士归天后的阴郁之色。不仅在月华门内养心殿旁筑起炼丹高炉,整日烈焰滚滚,还把慈宁宫花园、仁寿宫花园、宫后苑、万岁山上,植满了大大小小的阔叶林木,比如有芭蕉、梧桐、旱莲藕等。夜间子时,滴滴露水粘附其上,恰似珍珠,让宫娥妃嫔们收集起来供皇上专饮专用,功力当然神奇无比,自然会长生不老。
听到王公公的催起声,娥妃们一骨碌爬起来,顾不得妆束,便一手拎着搪瓷缸,一手拎着“收露长柄勾”闪出门户。有的打着哈欠,有的伸着懒腰,有的半睁着眼睛,尽显疲倦之态,她们小步快跑到钦安殿下集合。
提督太监李治高已按时来到钦安殿下,左手提着宫灯,右手拿着打板,面容威仪。他看娥妃们到的差不多了,便开口道:“承皇上隆恩,天降吉祥,地生黄金。今夜露水大如鸡蛋,晶如珍珠,多如天宇之星辰。站第一排的娥妃们去万岁山,第二排的娥妃们去仁寿宫花园,第三排的去宫后苑,第四排的去慈宁宫花园。收露时手脚要麻利,动作要敏捷。日升半杆时在此交功。收露多者奖,收露少者罚,不多不少者挨耳刮,分头行动吧!”
四列巾帼队伍,如利箭般射向四个不同的方向,留下了噼里啪啦的脚步声和淡淡扬尘味。那些来得晚的、行动迟的、腰酸背疼的、肚中龙虎斗蹲坑久的,不论何因均掌手十板。李内臣边打边道:“打了长记性!打了记得牢!”这些娥妃们挨打后,都一声不敢吭,匆匆分头收露而去。
坤宁宫的灯也亮了,方皇后听到梆子声后也睡意全无,与其辗转反侧,不如干脆起身。她妆束完毕便移步出房,随身太监张久忠公公早已收拾的干净利索,站在厅堂恭候。见方皇后出了卧房,马上行了跪礼:“老奴给皇后娘娘请安!”
张公公是当年大行皇上明武宗时的司礼监随堂太监,为人正直忠厚,睿智聪颖,办事利索,深得武宗的厚爱。嘉靖帝践祚,他先后成为孝洁陈皇后、张皇后、方皇后的随身公公,深得各位娘娘的厚爱。
方皇后礼节性的微笑拂面,回道:“起来吧!”接着道,“坐吧。”张公公便寻一鼓凳坐下来。接着,小侍女从侧室端出早茶,道:“请皇后娘娘用茶!”方皇后接茶后,小侍女碎步后退出厅。
只有他们二人在场时,方皇后这才显出一脸愁容来,接连“唉”了两声。张公公久经宫事,皇后娘娘没张口便明白八九分。安慰道:“皇后娘娘要保重凤体呀!四海之滨,天下臣民,还等着皇后娘娘去抚慰呢!”说罢也锁起眉头,似是替皇后娘娘犯起愁来。
方皇后道:“皇上脾气暴躁,对宫中妃嫔毫无怜香惜玉之情。稍有犯错,轻则受板著、墩锁之苦,重则提铃、杖责而亡,在这一年光景里,就虐待致死一百多人。”这时,皇后已泪眼婆娑,呷口茶,接着道,“自从陶高士入宫以来,皇上对炼丹着了迷,整日不思朝政。养心殿炼丹炉的火焰高一丈有余,经年不熄,真怕闹出个三长两短来。”
张公公轻叹一口气,道:“皇后娘娘要多为自己着想呀!”张公公一脸沉闷,心情落寞,悲情中道出这句话来。其实,张公公是话中有话,他在宫中待了近三十年,遇事多如牛毛,见鬼千行百种,可话到嘴边又咽下去,这层窗纸他不敢、也不能随意捅破。
方皇后非木讷之人,她明白张公公的肺腑之言。接着道:“张公公话中之话,本宫听得出来。你跟本宫也五年有余了吧,辛苦服侍之恩厚若甘醴,心心相知之交明如秋水!”
张公公闻此,打断了方皇后的话,插嘴道:“皇后娘娘还是称贱奴为‘老奴’好听,更加顺耳!”
方皇后的脸上勉强绽出了微笑,这微笑是对张公公的默奖。过一会,她压低声音道:“皇上以往的种种之行,本宫一清二楚,怎能不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呷口茶,接着道,“孝康敬皇后,是大行皇上的母亲,也是皇上大恩人,她开明克俭,母仪天下,是她力排众议扶皇上践祚,可谓居功至伟,结果却在凄凉晚景中郁郁崩殂。孝洁陈皇后在身怀六甲之时竟被皇上一脚踢倒,骨血流尽剧疼而亡。张皇后因一句错话,竟被打入冷宫郁郁而终。本宫表面上风光无限,谁又能理解本宫这泰山压顶之危?她们的归宿和命运就是本宫的明天。”方皇后所说的孝康敬皇后、孝洁陈皇后、张皇后,都曾对皇上忠心耿耿,结果却不得善终。
张公公听着听着,流下了忠诚而又无奈的泪水来,在宫灯的映照下,显现出两道明亮之河,曲曲弯弯流经嘴角,拐进口喉。是咸,是苦,还是淡,只有他自己知道。
方皇后看到张公公老泪纵横,想想自己胆颤心寒的未来,有惺惺相惜之感,不觉又流下眼泪来。张公公低声道:“皇后娘娘所言极是,俗话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三宫六院自古以来就是皇上的家当,皇上怎么处置是皇上自己的事,内臣和娘娘们顺着便是。不过皇后娘娘一定要节哀顺便!万一伤了凤体,问题就大了,皇上不杖死老奴,也让小人脱层老皮。”
方皇后沉默了许久,道:“庆父永生,鲁国若何?”接着又道,“早晚是同样的结果,何必……难道要束手待毙?……”
(请看第1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