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十分顺利。
孙六奇在南城区城门处本来就有人,这回又有杨一舟的令牌在手,进城那是毫不客气,畅通无阻。
一路上,孙六奇简单和众人认识了一番,照旧将货物拉进了南城香宁街的铺子里。
屏退了一众手下,众人将九十六个桶搬了下来放进了房间内。
孙六奇打开其中一只桶,十条颜色鲜艳的红鲤映入眼帘,让人一看便心生欢喜。
“苏兄!真的是锦鲤!”
孙六奇喜形于色,着实是这些天县城太忙,猛然有惊喜出现,便忍不住高兴了起来。
苏荣打开了最大的那条红鲤进的桶:“这条便是那跃龙门的红鲤了。”
霎时,一条全身带着精细条纹,约莫十斤重的大红鲤出现在孙六奇面前,更是让他忍不住称奇:“这鲤鱼,真是神了!”
从未见过如此漂亮的锦鲤,红色身上泛着浅浅的金色光芒,让人忍不住想动手摸一摸。
孙六奇强忍动手的心思,连忙道:“苏兄,咱们把它们放缸里。”
“好。”
孙六奇为了接纳泉水鱼,专门找人为泉水鱼打造了好几口大鱼缸,此时正好派上用场。找了一个空鱼缸,七里乡的众人将桶里的鱼和水全部倒了进去。
“苏兄,这边来,和先前一样,我让伙计称重,给乡亲们算银钱。”
闻言,众人眼睛一亮,再度一大波感谢的话拼命往外扒拉。
有钱收,谁管是不是大晚上的?
孙六奇安排的伙计也是动作迅速,手脚麻利,在接到掌柜的吩咐后便开始动手了,他将事情放心地交给了手下处理,带着苏荣去了别的地方议事。
“这是淮郡特有的白晶茶,我这也是好不容易从淮郡弄到的,还望苏兄不要嫌弃。”
“怎么会?!”
苏荣连忙摆手:“我其实不懂茶,不过也知这是好东西。乡里人一个,托掌柜的福才见识到这些,喜欢都来不及,怎么会嫌弃。”
孙六奇笑了笑:“那便好,我观苏兄身上,倒有几分书生气,可是读过一些书?”
苏荣摇摇头:“未曾读过,只是乡里有位老先生,这些年教过我一些大字与大道理,有的时候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如何与人打交道,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
这回,孙六奇明白了,这是有读书的本事却没有读书的机会。
穷。
“话不多说,苏兄,这红鲤我甚是需要,我也不绕弯子,不知苏兄打算怎么卖给我?”
苏荣再度在心里感慨,三老不愧是三老,什么都被他给猜中了。
“来时三老告诫我,不可多要。我也不知这红鲤的价格,所以还是掌柜的帮忙拿个主意。”
苏荣主打的就是一个实诚。他知道孙六奇是个商人,但是为商不奸。
孙六奇思索了一番,还是告诉了他红鲤的价格珍贵:“红鲤自古以来便被称为锦鲤,有着鱼跃龙门的传说。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达官贵族,为了饲养红鲤,每年花大把的时间喂养,有时甚至是一掷千金都不为过,这些年我也没听说过四个郡有哪家养过什么名贵的红鲤,基本上只有三洲以上才有。按照三洲的物价来算,普通鱼价在九十文至一百三十五文一斤左右,这红鲤要贵上数十倍或是数百倍,也就是一贯至十贯钱一斤。”
苏荣惊呼:“十贯钱!”
这一斤便可卖这么多吗?
孙六奇点头:“是。这便是红鲤的价格了。”
苏荣在来时的路上,心里便有了自己的盘算,这回知道了价格,倒是与他想的差别不大,他知道该要多少了。
“掌柜的,我想这么算。之前你问过我有没有走出大山的想法,其实我当时是想过的,但乡里众人情况都不一样,其实就是穷,没有银子供孩子们读书。这一次,我想为乡里的孩子们谋一条读书的出路。听闻县城里最好的茗香书院入学的费用是每个人五两银子。三老说不能多要,我想做主为咱们村的每户人家谋一个学费钱,这些鱼,我全部卖掉,一共只要七百两如何?”
闻言,孙六奇眨了眨眼,不敢相信眼前之人的话。
他已经做好对方报价的准备了,不过这价格还是低到他觉得离谱。
照这么算的话,别人卖鱼是按斤来卖,苏兄倒好,按条来卖。
他估摸着那些红鲤鱼,最小的也有两三斤重。
孙六奇:“苏兄仗义。这价格既是你定好的,我也不多说什么,但属实是我占了这个便宜,这样吧,苏兄,我在学业方面帮不了苏兄什么,但若是苏兄和乡亲们将来想来县城发展做生意,我还是能帮苏兄一把的。”
孙六奇暗示的很明显,对于农户们来说,想要来县城做生意,行商证必不可少,而这玩意儿他多的是,必要的时候给出一些也不是不可以。
“多谢掌柜的。”
孙六奇想了想,之前他一直想提,但一直没机会,现下既然选定了苏荣这个合作伙伴,叫掌柜的未免有些太生分。
“苏兄,我名唤六奇,字凝远,以后我以荣兄称呼你,你叫我六弟或远弟如何?”
“掌柜的……这……”
一时间很难改口,但苏荣也觉得叫掌柜的很生分,如此,也只能慢慢改变习惯了:“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我尝试着改口。六……六弟。”
见此,孙六奇笑了:“荣兄,那就祝咱们生意越来越好,以后若是有什么好东西尽管往我这里塞。”
“明白。首先考虑的就是六弟了。”
合作伙伴难寻,如今让他找到了一个靠谱的生意人,互惠互利,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孙六奇又与苏荣商谈了一会儿,将银子取了出来,七百两的银票交到苏荣手上,苏荣双手将其接过,瞬间觉得有些沉重。
有了这些钱,七里乡的乡亲们,若是有想送孩子们去读书的,都可一试。银票虽轻,背负的却是沉重的担子,是他们七里乡未来的希望。
读书,势在必行!
另外一边,乡亲们拿到了银钱,在伙计看不到的地方,有人热泪盈眶。真好,这个冬天,他们的吃穿用度已经不用再发愁了,再也不用担心来年的税钱交不齐。这些钱,都是泉宝这个小福星为大家带来的!
乡民们压下心中的感激,在心里默默发誓,以后,泉宝就是他们心中的信仰!是他们七里乡的神!
谁要是和神过不去,那就是跟他们村子里的所有人过不去!他们一定要为泉宝做点什么,哪怕现在他们没有那个能力,但他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泉宝,不让泉宝受到半点伤害!
村民们在孙掌柜安排的地方住下,直至第二天(十二月十八),众人起了个大早前往镇上采买东西,看见街上的百姓们也是高兴地找不着北。
里正苏游的二儿子苏元辛拉住了一位百姓:“请问这是在做什么?”
“咳,伙计,你不知道,县令大人心疼咱们这些百姓,没想到竟然给了咱们这么大的惊喜!”
本以为几天前的木匠厨子招工他们没能赶上,没想到今日又有赚钱的活路。
告示上说了,县城急需食用水,从十八日开始,城门开放时间为卯时中至戌时末(6-21点),有想去五乡取水的人要备好桶和担子,每隔两个半时辰东城门与南城门各放行三百人出城,每十斤水便能兑换两文钱,水源需求没有上限,越多越好,但必须是食用水。至于这食用水从哪来,便是要靠众人自己想办法了。
这告示一出,城中的百姓瞬间明白了县令大人的良苦用心,纷纷乐了。
县城水少,五乡水多呀!
平日里没人要的水竟然还能为他们赚铜板,还是没有任何数量限制的那种,虽然少了点儿,但这可是无成本的买卖,就是费点儿体力活,这钱挣不挣?
挣!必须挣!
信县的百姓突然间觉得这个冬天好像不难熬了。
县城工匠的招工,每三日一轮换,干三天就能撑起小铺子一个月的地租,而厨子是他们没那个手艺,所以挣不到这个钱,可是这挑水的力气活还能拿到铜板,甚至是每天挑水,每天都有钱拿,县令大人是真的在为他们这些百姓着想!
瞬间,信县的百姓们看到了希望。在这个粮食收成不好的年份,百姓口袋中基本上没什么闲钱。有人给他们铜板,那他们便一定会尊敬这群人!
县城的大人们,当的起父母官的名号!
百姓们不知道的是,还有更大的惊喜在等待着他们。
“不说了,我要回去准备准备了。去晚了估计就赶不上第一批出城的时机了。”
被苏元辛拦着的人连忙离开,剩下苏元辛和乡亲们持续发懵。
今年的县城……奇奇怪怪。
七里乡的一众人并不知道县城敢这么大摇大摆地以工代赈,背后靠的就是泉水鱼。若是知道了,怕是全村的人都要把泉宝给供起来了。
此时此刻,受百姓们好心情的影响,众人多买了很多东西,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