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若说县城的赈灾与百姓的正常生活是有序进行,那么镇上可比县城热闹多了。
巧了,范知音带着老大一家来的就是稻乡采买。
苏荣也知道自家娘今日会过来。
他大嫂张月娘与娘家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所以每年过年基本不回娘家,只有每年将近过年时,娘总是会借着采买的机会带着大嫂来一趟稻乡看望看望,就相当于回家了。
这次去稻乡,正好和娘他们一起回去。
苏荣直奔目的地。
母亲范知音在稻乡镇上有一套特别小的小房子,算是范知音的陪嫁,年轻的时候,范知音作为大户人家的女儿,执意要往大山里面嫁,爹娘再是不满意,也还是给女儿准备了嫁妆。后来老一辈人相继过世,范知音也用自己的嫁妆换成了碎银子大部分葬送了老两口,剩下的用作了家里的补贴。而她的嫁妆里,只有这一套小房子范知音说什么也不肯出手。
平日里没人住,就这样空放着,偶尔有事想去一趟稻乡镇上,那就恰好能派上用场。便是家里人赶路太累,也可在稻乡的小房子里歇息一晚上,所以,这间小房子每一两个月便会被前往县城的苏枝一家子打扫一遍。
这小房子不大,总共只有两间屋,东西不多,堂前也未能生火,相当于厨房是个摆设,只有床摆了四张,每个房间两张床,用东西隔开,其实就是苏枝一家子人用来休息的屋子。
乡亲们都去买东西了,所以苏荣过来看看,果然,屋子门是开着的。
“娘!”
范知音从屋里出来:“娘就知道你能自己找过来。累坏了吧,快进屋,娘在镇上买了吃的。”
他们这小房子生火没啥用处,现在也不缺钱,还不如在镇上买着凑合吃一顿。
苏荣踏进了屋子。
说起来,他已经很久没来过稻乡了。
自从有了泉宝之后,每个月去的基本上都是县城。回来的时候,要么走人少的道路,要么去杜老爹或是秦老爹那里休息蹭饭。
当然,去两位老爹那里,都会带着鱼,不会空手去。
“大哥呢?”
“还在收拾另外一间屋子呢,我让月娘先歇着,小七小八闹腾,吵着要月娘喂。”
“苏粱和酒儿没过来?”
这俩孩子每年不都会随娘来稻乡凑热闹吗?
“本来是想带着的,但突然间想到你这次去县城回来恰好是小年的前一天,担心你要过来,床不够咱们休息,就没让他们俩跟着了。没事,等晚几天,咱们把一切都收拾好了后前去买年货再带上他们,准备一下真正的过年。”
“也行,房间这么长时间没打扫了,咱们先扫一遍。”
“你先休息休息,喝点水,我去邻居家把这镇上买的面热一热,咱们都吃过了,这是给你留的。”
“娘,我去吧。”
“没事。就一会儿功夫,不打紧。”
范知音说完,率先将碗端了起来走出门。
娘走后,苏荣闲的无事,便去另外一间屋子帮忙了。
两兄弟见了面,边聊边干活,没一会儿,范知音回来了。
“荣啊,过来吃饭。”
“来喽,哥,我先过去了。”
“快去,咱们都吃过了,今天吃的好嘞。”
“行。”
苏荣快步走到另外一间房间,瞬间闻道了香味。
“娘,好香。”
“那是,快吃。我在老李那买的荤面,让多加了几块肉。老李的手艺你不是不知道,以前都只能吃素的,现在可算能吃上荤的了,咱们这么久没来镇上,都惦念的紧。”
她也很久没来过稻乡了。
这一会,借着过年前夕,走亲访友备货扫屋,一个也不能落,为迎接一个好年做准备。
苏荣边吃边问:“娘,今年过年打算好了吗?”
“打算好了,这二十三的来镇上准备食材,明个祭灶神,打扫一下家里的屋子,二十五的休息一日,二十六的去杀猪,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二十九的就待在家里做吃的,哪也不去,守完岁后拜年,再回娘家看看,后续再看。”
“行,要比以往丰富多了。”
以往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干,就比如祭灶神那天准备的东西就少,赶集和备肉也是紧着家里的银钱。
“村里学堂最近已经动工了,三老说了今年打算只送两个孩子去读书。但具体的情况还要再看。”
“行。知道了。”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吃完了面,苏荣休息了一小会儿,就准备着一起去集市上了。
苏盛四下看了看:“二弟,小六大六呢?”
“在乡亲们那里,我没拉回来。”
要他说,这小六是真的粘人,买回大六后,连苏鱼儿也不亲了,成天和大六腻歪。
没错,大六就是苏家买回的那头母驴子,云家买的驴则被叫做了小七。
知道驴子没事后,苏盛也没多说什么,几人一起推着一辆板车前去备货了。张月娘则是被范知音留在了家里歇息,外头风大,带着两个小娃子出去怕是不方便。
“娘,咱们把材料都买一买,礼侄子有个想法说今年过小年搞个比拼,乡亲们一起做,年粽,年糕,灶糖和猪肉,咱们都可以做。”
“这主意好,我看小礼那娃子的脑子聪明,是个读书的料。”
“娘——”
苏盛连忙提醒了一声,范知音这才发觉自己说话不妥。
七里乡云家一脉单传,这要是把娃子送出去了读书,怕是身边就没孩子照应了。可要是爹娘跟随孩子去县城,家里的农活便无人看管。而且竹礼这孩子年龄也大,都二十一岁了,怕是去上学不合适。
范知音不由地叹了口气,想来今年入学的名额,云家二十四户哪一户都不会要。
“咱先去把给灶神爷的东西备好,再去买年糕,最后买年粽需要的东西。”
“行,没问题。”
三人前去采买,在镇上挑挑捡捡。最后买下了八包灶糖。
“买这么多啊?”
卖糖的人乐呵数着钱,边数边聊。
糖在景国可不便宜,更别提这还是年货。
“家里孩子多,想着三包太少了,不如买八包,你数数看对不对?”
“对了对了,一包四十五文钱,一共三百六十文。咱这可都是足量,没有缺斤少两的,您尽管放心,收好。”
“好嘞,多谢。”
“客气啥呀,有需要再来啊!”
八包灶糖一共两斤重,被苏盛放在了车子上。
苏盛:“娘,这年糕买多少斤?”
“家里能吃的十四人,买个七斤吧。红黄三斤,白的四斤。”
“得嘞,娘。”
镇上的年糕差不多都一个价,白色年糕每斤二十文,红黄色的年糕每斤二十二文,做法都差不多,胜在颜色好看。
卖年糕的人见他们买的多,也是给他们省了六文钱的零头。
“还有最后的年粽了。”
年粽要用到的食材有很多,主要是粽叶,糯米,猪肉,绿豆这些,绿豆家里有,不用买,便是要算好糯米和猪肉的量。
“娘,这要是真的有比拼,咱们四户一起做,是不是每人一个年粽?”
范知音:“我算算啊。”
她在算他们和老邻居一起一共多少人。
“这张嘴的一共四十人,四十个粽子。咱们自己还要备点猪肉,这是多少来着?”
少的他们还会算,多了杂了就不会了。
三人来到卖年粽的食材摊前。
“三位是要买糯米和粽叶?”
“诶,是的。”
“咱们这粽叶是送的。糯米的话几位买多少?”
范知音:“一共做四十个,小伙子,你看多少斤合适。”
“包大的还是包小的?”
“大的二十三个,小的十七个。”
小伙子迅速在一旁算了起来。
“一共一百五十七文。”
“伙计,你是不是算错了?这是不是有点高了?”
小伙计见此露出笑来:“两位大哥,没算错,咱家的糯米长势好,所以是按五文一斤卖的,比别的家贵,但是买糯米送粽叶,你们去别的摊位上买,估计是四文一斤,三位还需要吗?”
两兄弟和娘合计了一番,打算就买这家的。
买食材,要挑好的买,虽然贵上那么一点,但什么价买什么货,值就行了。
第一个丰盛的小年,要过好。
“得嘞,咱这就给您备好。”
伙计麻溜地称装好东西。
“小伙子,能再帮大娘算算四十个粽子要多少斤猪肉不,咱们这包个肉粽。”
“大粽子每个三两猪肉,小粽子每个二两猪肉,这还不算浪费的,要是有浪费的,建议大娘包粽子买七斤肉哈,记得一定是要去皮的那种。”
“神了!小伙子,谢了啊!”
范知音不禁感慨道。
这做生意的就是不一样,脑子瓜转的快,哪像他们这群人,便只会算一些简单的。
给了钱后,范知音带着两个孩子和板车前去买最后一样——猪肉。
这回范知音不再纠结了,打算买十斤。二十七的还要再去赶集,不买多了,就着这两天吃便是最好的。
稻乡盛产猪肉,所以猪肉的价算是五个乡里较便宜的,便是这快过年的,也没有涨的太狠,一斤猪肉一百零五个铜板。
“老大哥,我这一两银子你收不?”
“收!当然收!”
乡里要是猪肉买的多的,有些有钱人都是拿银子付的。
屠夫收下了银子,找铜板。
家里基本上不缺什么了,是时候该回去了。
三人回了小房子,接上了张月娘,整理好房子后上了锁,一同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