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见老子(1 / 1)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从整篇来看这句话除了统一性之外还有独特性,后面的“难易、长短,高下,相合,前后”是万物的共性(也包括人),而“美、善”是人的特性,狗有狗性,鸡有鸡性,人有人为性。从“人为性”这个根本特点来解读这句话就是: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美的行为事物做(为)美的行为事物,这恶的(恶)行为事物就没有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了善的行为事物做善的行为事物,这不善的行为事物就没有了。人有为善为恶的独特性,这个思想给出了发展好人性的根本的起点以及方式方法,简单说就是知美行美,知善行善,而反过来如果先知恶知不善(虽然不善不能完全等于恶)则是灾难的开端。

文章后面提到的“言教,为恃,功居等”,都具有“人为性”这个人才有的特性,与天下的共性统一性相冲突。

这整篇文章的主旨是辨析了天下共性统一性与人为性独特性的关系。

(二)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益之又益,以至无需,无需而无不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第一,这段话,老子省略的内容要补充完整,这样才能完整的认知这段话。

第二,既然有省略,就可以认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和道是一体两用(否则就不会省略了,体遵循道而成形,道外无体;体借助学而增益,学在体中),无为而无不为,认知皆在道内,道外无认知,有认知就有偏颇,认知的结束就是无为,认知的结束就是道的开端,道无所失就是无不为。就好比一个人从道的角度来说,他一出生就一条路,就是走向死亡,虽然他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婴儿期青春期壮年期老年期死亡,但是无论如何都是在接近死亡,而不可能反过来,死亡是一个循环的结束,也就是损的结束,但也是道的开始,也就是无不为。从学的角度来说,婴儿有婴儿需要的东西,青少年有青少年要学的东西,中年有中年要做的事情,老年要有老年的准备,是从一个阶段的益到下一个阶段的益,无需就是肉体的结束,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也就是什么都需要重新开始学的业态,这个学指的是一种物质状态。作为一个生命业态,道和学完美契合,无疾而终,配合不妙势必早夭。

这一文章实际上是说出了事物的发展演化规律,为道为学本是一体两面,“损和益”看似是相互冲突的名称和概念,但是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实则是相辅相成的行为,真可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发展的最后阶段都是“无为无需”的统一。

真正的懂得了这个道理,是不是很有落地感,就像婚姻感情,有开始必有结束,这就是道。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要学要做的事情,这就是学,如果你总是处在恋爱期,那婚姻感情也是不可能长久的,是不可能以自然而然的形式结束的,很可能会突然终结,即便是每个阶段我一方做的很好,结果仍然可能不如人意,反过来要想随人愿,更是接近妄想。

帛书版: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这个版本意思就更容易理解了,道可闻但是没有可为性,因为道外无为,有为皆在道内。而学一定在道内,不可能道外为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说出来,但是文字的东西和他要描述的本体道已经不一样了,用来区分的名可以独立开来,但是文字用来区分的事物已经出现了变化。道是演化发展的,是不停息的,事物在道的发展演化中获得统一性。名是事物概念的区分性,独立性,对立性,事物在名的区分性下发展演化出分裂的细化的个体。对立的,独立的事物之间的演化发展必定遵循道的统一性,从而相辅相成。道生名出,道名虚实一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什么都没有以前就是无,就是一,就是极,分化而名之有天地,有演化出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恒常的规律能达极深奥,能达过去未来。不变的实体事物有极限有边界。道生体成,体巡道而行,不可思议。(就好比水和热量关系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水热到一定程度就是气体,冷到一定程度就是固体冰,三种状态在物的极限边界中来回变化,但是都遵循一个规律。)

道名一体两用,有欲无欲一体两用,没有先后,不可分割,不可独存,所谓的先后分别只不过是思维的问题,只不过是语言的问题。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可思议呀不可思议,可巡的道,可知的体,他们竟然有一个来源,竟然有一个生成的地方。

最新小说: 斗罗2:穿越斗罗之重振天使荣光 遗失的记忆之赎罪 直播凶宅后,四个大佬轮流当榜一 一个中年少女的觉醒 作者长条芥末 搁浅小记 修罗将军云深不知处 彼岸上 孤桀诗集 真人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