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渝将设计稿重重摔在桌上,铅笔滚落到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工作室里空无一人,窗外的雨已经下了整整一周,潮湿的空气让纸张边缘微微卷曲。这是她与季衍冷战的第十四天,也是父亲拒绝接她电话的第九天。
“桑姐,Vogue的编辑在问秋冬系列进度...“小林推门进来,声音在看到满地狼藉时戛然而止,“你还好吗?“
桑渝揉了揉太阳穴,头顶的数字在镜中显示为“35“——这是她获得这种能力以来的最低值:“告诉他们再等两周。“
“但样品还没...“
“我说等两周!“桑渝猛地提高声音,随即又后悔地摆手,“抱歉...我最近状态不好。“
小林小心翼翼地捡起地上的铅笔:“季医生还是没联系你?“
桑渝摇头。自从那晚在工作室分别后,季衍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没有电话,没有短信,甚至连医院都没再去过。她从小雨那里得知他申请了年假,具体去向不明。
“对了,“小林犹豫着递过一个信封,“这是医院转交的。说是季医生出国前留给你...“
桑渝一把抓过信封,手指微微发抖。拆开后,里面只有一张纸条和一把钥匙。纸条上写着简洁的一行字:“如果需要资料,我公寓书房左手边第三个抽屉。——J“
没有问候,没有解释,甚至没有落款日期。桑渝盯着那熟悉的工整字迹,胸口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她看向镜子,发现自己头顶的数字又降了2点,变成“33“。
“他真去哈佛了?“小林好奇地问。
桑渝将钥匙攥进掌心,金属边缘硌得生疼:“不知道。“
她没告诉任何人,这把钥匙是季衍公寓的备用钥匙。三个月前那个雨夜,他亲手交给她时说“随时欢迎“,而现在,它变成了一把冷冰冰的“资料室钥匙“。
“你要去看看吗?“小林轻声问。
桑渝摇头,将钥匙塞进抽屉最深处:“他有我的号码。“
雨声渐大,敲打着工作室的玻璃窗。桑渝打开电脑,强迫自己投入工作。屏幕上是为国际医疗基金会设计的秋冬系列,灵感全部来自季衍的手术手势和医学笔记。现在看着这些线条,每一笔都像在嘲笑她的自作多情。
手机突然震动,桑渝条件反射地抓起来——是陌生号码。
“请问是桑渝设计师吗?“一个女声问道,“我是市立医院人事部的李主任。关于季衍医生留下的研究资料...“
桑渝的心跳加速:“季医生怎么了?“
“他交接工作时说,如果您需要他负责的那部分设计医学咨询,可以联系心脏外科的张医生。“对方公事公办地说,“资料已经归档在...“
“他不是去哈佛了吗?“桑渝打断她。
电话那头停顿了一下:“季医生确实提交了辞职申请,但具体去向我不清楚。“
桑渝的手指紧紧掐住手机边缘。辞职?不是请假?这意味着他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了。她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不得不扶住桌子。
“桑小姐?您还在听吗?“
“在。“桑渝机械地回答,“请把张医生的联系方式发给我。“
挂断电话后,桑渝呆坐在椅子上,感到一种奇怪的麻木。季衍走了,真的走了。没有告别,没有解释,只留下一把钥匙和一位替代咨询的医生。她看向镜中的自己,头顶的数字已经降到了“30“,颜色灰暗得像窗外的雨天。
“桑姐!“小林突然冲进来,举着手机,“你看医院官网!“
桑渝接过手机,屏幕上显示市立医院的最新公告:《心脏外科副主任季衍暂调无国界医生组织,赴非洲医疗援助》。发布日期是三天前,配图是季衍穿着白大褂的证件照,眼神坚定而平静。
“他没去哈佛...“小林小声说。
桑渝的指尖轻轻抚过屏幕,停在季衍的眉眼处。非洲?那里有战乱,有瘟疫,有他曾经提过的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她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咖啡馆里他说的话:“我欣赏你把冰冷的医学数据转化为有温度的艺术。“
而现在,他选择去最需要温度的地方。
“要联系他吗?“小林问。
桑渝摇头,将手机还回去:“他有我的号码。“
又一周过去,桑渝的工作室恢复了表面的平静。她完成了秋冬系列的设计,接受了Vogue的采访,甚至开始筹备新年时装周。只是再也没有踏入医院一步,也绝口不提季衍的名字。
直到那个阴冷的下午,桑渝在整理面料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眩晕。她跌坐在沙发上,冷汗瞬间浸透了后背。镜中的自己头顶数字疯狂跳动——“25“、“40“、“18“...最后稳定在“30“,但颜色变得异常刺眼。
“桑姐!你脸色好差!“小林惊慌地扶住她,“要不要去医院?“
“不用...“桑渝虚弱地摇头,“可能是低血糖。“
小林坚持叫了外卖粥,逼她吃下。热粥下肚,眩晕感稍减,但一种奇怪的恶心感挥之不去。桑渝突然想起什么,手指微微发抖——她的生理期已经推迟了两周。
“小林...“她声音发颤,“帮我买样东西...“
半小时后,桑渝站在工作室洗手间里,盯着验孕棒上清晰的两道杠,大脑一片空白。怀孕。她竟然怀孕了。在这个最糟糕的时刻,在她与季衍冷战、与父亲决裂的时刻。
镜中的自己头顶数字剧烈波动着,从“30“飙升到“60“,又跌回“40“。桑渝下意识抚摸平坦的小腹,无法想象那里正孕育着一个小生命——季衍的孩子。
她机械地走回工作台,从抽屉深处取出那把钥匙。手指颤抖着拨通了医院的电话。
“我想查询季衍医生在非洲的联系方式。“
“抱歉,“对方礼貌地回答,“无国界医生组织不透露工作人员具体位置。您可以尝试通过他们的官方渠道...“
桑渝挂断电话,打开电脑搜索无国界医生的官网。首页赫然是一组战地医院的照片,其中一张里,一个模糊的背影正在帐篷里做手术。虽然看不清脸,但那挺拔的身姿和专注的姿态,她一眼就认出是季衍。
照片日期是四天前,地点标注为“中非共和国某难民营“。
桑渝深吸一口气,点开联系表格,手指悬在键盘上许久,最终只打下一行字:“季医生,我是桑渝。有重要事情需当面谈。请回复。“
发送后,她盯着空白的工作台,突然意识到自己甚至不知道季衍是否能看到这封邮件。战乱地区的网络时断时续,他可能几周甚至几个月都收不到。
窗外,雨终于停了。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工作台上那把孤零零的钥匙上。桑渝拿起它,做出了决定。
季衍的公寓位于市中心一栋安静的老式建筑里。电梯里,桑渝的心跳快得像要冲出胸腔。钥匙插入锁孔时,她甚至希望门会打不开——这样她就有理由转身离开。
但门开了。
公寓里弥漫着淡淡的雪松香气,整洁得近乎冷漠。桑渝站在门口,仿佛闯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客厅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医学典籍和文学经典,茶几上放着一本翻开的《心脏外科手术精要》,书签是一片干枯的银杏叶——她记得那是去年秋天在医院花园里捡的,随手夹在给他的设计草图里。
桑渝轻轻走进书房,左手边第三个抽屉正如纸条所说,装满了医学资料。但吸引她注意的是书桌上的相框——那是她和小雨在时装展后台的合影,季衍站在稍远的地方,只拍到半边肩膀。照片旁放着一本皮质笔记本,翻开的那页写着日期——他们冷战的第一天。
“第1天:
手术7例,查房12床。下午3点17分,想起她喝咖啡总忘记加糖。克制住发信息的冲动。理智需要时间。“
桑渝的手指颤抖着翻过一页。
“第3天:
小雨问起桑渝。告诉她设计师很忙。收到医院转交的桑渝设计稿,按约定修改医学细节。她将心电图R波画错了,但创意很好。“
“第7天:
决定申请无国界医生。需要距离厘清思绪。父亲反对,说我在逃避。也许他是对的。“
最后一页是昨天的日期:
“第13天:
抵达班吉。难民营条件比预期差。下午救治枪伤患儿时,突然想起桑渝说的'精确到0.1毫米的温柔'。希望她一切安好。“
桑渝的泪水模糊了视线。她合上笔记本,发现下面压着一封未寄出的信。信封上写着她的名字,笔迹有些潦草,与季衍平日的工整截然不同。
她小心翼翼地拆开。
“桑渝:
如果你读到这封信,说明我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懦弱。离开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害怕重蹈父辈的覆辙。我无法忍受有一天看你像母亲那样,为家庭恩怨所困...“
信纸突然从她手中滑落。一阵剧烈的恶心袭来,桑渝冲进洗手间干呕起来。等她缓过气来,镜中的自己脸色惨白,头顶的数字却升到了“65“。
她回到书房,捡起信纸继续读:
“...在做出任何承诺前,我必须确保自己能给你完整的幸福,而非夹在两代人恩怨中的痛苦。无国界医生的任期是六个月,希望这段时间足够我们各自厘清...“
信的末尾,季衍留下了他在非洲的临时邮箱,并写道:“无论你作何决定,我都尊重。如果愿意,可以联系。如果不,钥匙请留在桌上。“
桑渝将信紧紧贴在胸口,泪水无声滑落。她看向窗外,夕阳将云层染成金红色,像是某种无声的启示。
回到工作室,桑渝立刻打开电脑,给季衍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
“季衍:
收到你的信。我也有话必须当面告诉你。请保护好自己,活着回来。
——桑渝“
她没有提及怀孕的事。这不是该在邮件里透露的消息,尤其是在他身处险境的时候。但她在附件里发了一张照片——工作室窗台上新添的一盆绿植,阳光下生机勃勃。
发送完毕后,桑渝从抽屉里取出验孕棒,小心地放进信封,写上日期。然后她打开设计软件,开始绘制一套全新的设计图——这次的主题是“等待“。
三周后,桑渝的晨吐已经变得规律起来。她悄悄去医院做了检查,确认怀孕八周,一切正常。医生建议她减少工作量,补充叶酸,但她最关心的另一个问题却无人能答——孩子的父亲何时能回来?
季衍的回复邮件在第十天才收到,简短得令人心碎:
“信已收到。任务危险但必要。六个月后见。——J“
没有对照片的评论,没有询问她的近况,甚至没有一句温情的话语。桑渝反复读着这行字,试图从中找出隐藏的关切,但最终只能苦笑着关闭页面。
她开始专注于新系列的设计,将全部情感倾注在作品中。这是一组以“远距离“为主题的服装,融合了非洲部落图案与现代医疗符号。她甚至联系了几位曾在非洲工作过的医生,了解当地医疗条件,为季衍所在的难民营捐赠了一批简易医疗包。
父亲依然拒绝见她,但通过母亲的老友转交了一笔钱,说是“给她未来用的“。桑渝将钱存了起来,没有动用一分。她需要父亲的不是金钱,而是理解与支持,尤其是在她即将成为单亲妈妈的时刻。
工作室的业务却意外地红火起来。国际医疗基金会的系列大获成功,引来多家高端医疗机构的合作邀约。桑渝将大部分利润捐给了儿童心脏病基金会,以许小雨的名义设立了一项奖学金。
“桑姐,你看今天的医学杂志了吗?“一天早上,小林兴奋地冲进工作室,“季医生上封面了!“
桑渝接过杂志,封面是季衍在难民营为儿童做检查的照片。他瘦了许多,晒黑了,但眼神依然坚定。标题写着《无国界医生季衍:在战火中守护心跳》。
她翻开内页,贪婪地阅读每一个字。报道中提到季衍成功救治了数十名战争伤员,还建立了一个临时儿童心脏筛查站。在采访最后,记者问他为什么放弃哈佛机会来非洲,季衍的回答让桑渝的眼泪夺眶而出:
“有位设计师朋友曾告诉我,真正的艺术不在于创造美,而在于回应生命最迫切的需求。我想医学也是如此。“
桑渝轻轻抚摸杂志上季衍的照片,镜中的自己头顶数字升到了“70“。她的小腹已经微微隆起,虽然还看不出怀孕的迹象,但身体的变化时刻提醒着她新生命的存在。
那天晚上,桑渝做了一个梦。梦见季衍站在难民营的帐篷前,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她看不清孩子的脸,但能听到微弱却坚定的心跳声。醒来时,枕边已湿了一片。
第二天,桑渝做出一个决定。她打开电脑,开始录制视频。镜头前的她穿着宽松的毛衣,微笑着讲述这几个月来的生活,展示工作室的新设计,甚至提到与父亲的和解尝试。直到最后,她才轻轻抚摸腹部,说出那个秘密:
“季衍,你要当爸爸了。预产期是明年四月。我和宝宝会等你回来。“
视频发送后,桑渝感到一种奇特的平静。无论季衍何时看到,是否回应,她都已经做好了独自面对的准备。这个孩子是她与季衍爱情的见证,即使最终他们无法在一起,她也会给予孩子全部的爱。
奇怪的是,自从发出视频,桑渝发现自己头顶的数字稳定在了“75“,不再剧烈波动。或许是因为她终于接受了现实,或许是因为腹中新生命给予的力量。
雨季结束的那天,桑渝收到了一个从非洲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件手工编织的婴儿毯,粗糙但温暖,还有一张字条:
“看到视频。请照顾好自己和孩子。我会在预产期前回来。——J“
字条背面,是一幅铅笔素描——季衍戴着听诊器,正在听一颗小小的心跳。画得有些潦草,但爱意跃然纸上。
桑渝将婴儿毯轻轻放在未来的婴儿床上,镜中的自己头顶数字第一次突破了“80“。她不知道季衍何时能看到她的回信,也不知道六个月后他们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但此刻,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
窗台上,那盆绿植已经长出了新叶,嫩绿的色彩在阳光下几乎透明。桑渝轻轻抚摸腹部,低声说:“看,爸爸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