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 女生言情 > 重回高考当状元 > (7)变量——在青春方程式中,找寻属于自己的坐标

(7)变量——在青春方程式中,找寻属于自己的坐标(1 / 1)

【辩论公开课·王昭 vs乔伊】

十月,桐山二中的梧桐树已经掉了第一轮叶子,操场像被谁悄悄铺上了一层金黄。

踩在上面,“咔哒咔哒”地响,有种说不出的轻快。可高170班教室里此刻一点也不轻松。

周五下午的“辩论公开课”安排在第一节,全校观摩。

主题是“成绩与综合素质,谁更决定未来”。

表面看是教学活动,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是一场“看谁更能说”的亮相秀,尤其是正反方主将分别是谁之后,围观的热度直线上升。

正方主将是王昭。

她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据说连稿子都请她表姐(桐山一中资深语文老师)修改润色过。苗雨、刘子豪、梁梦瑶组成的辅助阵容,也都是能说会道的“话筒型选手”。

反方原定主辩是张芳,但她以“准备月考”为由退了。位置空着,一直没人顶上。

直到名单最后传到马星遥手里,他看了一眼,开口报出一个名字——

“反方副辩,乔伊。”

全班哗地一声,像落下一把粉笔屑。

乔伊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手里的圆珠笔“啪”地滚到过道中间。有人开始小声议论:

“她?不是才转来两个月?”

“马星遥点她?什么意思?”

“王昭那边知道吗?”

那天放学,陈树在走廊口拦住她,袖口还沾着电焊的焦痕。

“你疯了?跟马星遥一组?”他皱着眉,有点急。

乔伊耸耸肩,声音平静:“不是我选的,是他点的。”

“那你岂不是……又得背锅?”

她没说话,只笑了笑,轻轻把校服袖口那个脱线的地方绕着手指转了一圈。

辩论当天,阳光透过旧旧的窗帘,在教室地面上切出一道道明暗分界。

前排观摩席坐满了各班代表和几个教务老师,空气里有淡淡的发胶味和紧张的书页气息。

乔伊坐在反方席,掌心里攥着折皱的草稿纸。

她不知道王昭会不会“出招”,但她知道:这场公开课——不只是辩论。

而是,一场光明正大的较量。

王昭第一个发言。

她站得笔直,语速清晰,校服外套被熨得没有一点褶,左侧发卡在阳光下闪了一下,像细小的星光。

“综合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的核心期待;成绩,不过是筛选的第一步。”

“桐山二中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教育理念,更是人生方向。”

她声音不大,但每一句话落下,观摩席就有老师微微点头。

掌声如约而至。

王昭站在讲台边缘,目光扫过反方席,在乔伊脸上停了一秒,没多说什么,却让人瞬间读懂了两个字:你,上来吧。

马星遥上台,没拿稿子。

他一手插兜,另一只手搭在讲桌边上,整个人看起来像刚看完一场球赛,顺便上来点评。

“成绩,不是全部。但它,是我们能主动掌握的东西里,最实在的一项。”

“高考,不是诗——它是一条分数线。”

他话音未落,便抬眼扫了一圈,最后停在乔伊身上。

“比如乔伊同学,她的综合素质确实很强。但坦白讲,成绩目前……还在中等偏下。”

乔伊一怔,指尖一紧,草稿纸边角已被捏出褶。

全场哗然。

马星遥没有停顿,只是语气依旧冷静:“这,不是批评,是事实。”

自由辩环节开始。

王昭站起,依旧优雅,笑意却有些锋利。

“如果个例能决定结论,那是不是说,只要和谁关系近,就能让某些‘能力’变得被默认认可?”

“我们谈的是普遍标准,不是个体关系。”

她语调轻快,但每一个字都像踩着高跟鞋落地,稳而响。

现场安静了一瞬。

乔伊正准备开口——

马星遥已起身接话。

“我从不为关系发言。我只看事实。”

他手指轻敲讲台,“教务处抽屉里还有二十七份转学生的补课申请,乔伊是第一个主动递交申请的。”

“这也是事实。”

教室短暂安静,像刚关掉音响的前一秒。

然后,有人轻轻鼓了掌——不是热烈,而是某种出于惊讶的肯定。

王昭没回应,坐下时动作依旧优雅,但目光明显沉了几分。

她翻了翻稿纸,又合上。

最后一轮总结发言,她的声音低了些,也慢了些。

“那你就不是这个班的大多数。”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靠强调伤口来证明努力。”

这话,轻飘飘的,却像在安静地扎针。

观摩席上的老师眉头微皱,有人开始交头接耳。

主持人赶忙宣布:“进入下一个环节。”

可全班的注意力还停留在台上。

这一节“公开课”,讲的是辩论,讲的却不仅是观点。

是立场,是选择。

是每个人站出来时,愿不愿意——被别人误解、被别人围观、被别人评论。

而乔伊知道:她已经站出来了。

乔伊坐在风暴中心,忽然意识到自己在这一局里——

不是选手,也不是观众。

她是“例子”,是靶心,是被推上讲台的实验体。

她被卷入的,不是一次辩论,而是一场“规则碰撞”的实验。而她,就是那枚变量。

下课铃响得很长,像一声叹息。

王昭收拾资料时动作格外快,转身时甚至撞翻了椅子,却没停下。

苗雨盯着她远去的背影,撇撇嘴:“她这是……不装了?”

乔伊刚想说什么,门口的张芳抢先开口。

她斜倚着门框,书包单肩背着,怀里抱着三本习题集。阳光从她身后照进来,影子落在乔伊脚边。

“你解释也没用。”

她的声音轻,却直戳人心。

“她不是在等你解释,她在等你低头。”

“就算你根本没错。”

这话像一盆冷水,把乔伊从辩论的余热里一下浇醒。

她忽然想起大学时参加的辩论赛,输了复盘,赢了请奶茶——没有人会因为你站在哪一方,就把你贴上标签。

可在这里,一次辩论,是一次社交洗牌。

你被偏袒了,就得付代价。

走廊那头传来一阵笑声。

马星遥被篮球队的人围着,嘻嘻哈哈地走远。

“你挺刚啊。”

“王昭那脸,估计要气绿了。”

乔伊垂下头,开始收拾桌上的草稿纸,才发现上面密密麻麻画了些奇怪的线条,像某种时间机器的草图。

这是她来到这里后,第一次真切地想回到未来。

不是因为饭菜难吃、水太凉,而是——

这个世界的规则,比物质更难适应。

这里没有逻辑检验,没有公正打分。

在这里,一个“例子”,可以变成标签;

标签,就是被传阅的谈资,甚至是被消耗的“代价”。

窗外,一片梧桐叶落在窗沿,叶脉清晰,像一张淡去的试卷,也像她记忆里的实验图纸。

乔伊把那片叶子轻轻夹进课本。

她忽然明白张芳说的那句话——“你是变量。”

她望向课桌映出的影子,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乔伊,也不再是许欣。

是个被误投进公式的注脚,是打乱秩序的变量。

而王昭,从来不需要争。她站在那里,本身就是秩序。

乔伊忽然想起开学那天,王昭在讲台上代表发言:

白衬衫整洁,马尾轻轻晃动,语速平稳得像标准朗读录音。

她的优秀,是可以打印出来的模板;她的光环,是校内默认的“第一女主角”。

张芳却不同。

她像坐标轴上那条不动的直线,不在中心,却定义全局。

她从不喊口号,从不维持纪律,但她在时,全班自然安静。

那场辩论过去一周,没人再记得争论的是“成绩”还是“素质”。

大家只记得:

那天下午,站在讲台上的三个人——

王昭,气场全开,精准发言;

张芳,静静看戏,不动声色;

乔伊,一个突然被点名、强行代入的一页错位草稿。

广播站那天,乔伊路过。

“校园之声”的门仍是斑驳的墨绿色,贴着一张早已褪色的红纸。

她听见王昭熟悉的声音透过老式扩音器缓缓响起:

“……错的,不是变量本身。”

“错的,是还没弄清楚自己属于哪个公式,就急着代入。”

乔伊手中自动铅笔“咔哒”一声断了芯。

她站在玻璃门外,没进去,也没走开。

只是站着——像一个在黑板前解题,却忽然发现题目根本不是自己学过那一套的学生。

她听着那把温柔又清晰的女声,像听一个校规版本的青春教训。

“每一个公式都需要适配的变量。”

“问题,不是变量,而是——公式选错了。”

乔伊坐回座位,发现作业本角上被笔尖戳出一个小洞。

她脑海里忽然浮现一句2021年的热搜文案:

“语言暴力,是没有指纹的凶器。”

全班安静得出奇。

有人在笑,也有人在等,等她出错、等她反击——哪怕什么都没说。

她站起,准备离开。

路过图书馆拐角,正撞上张芳。

张芳抱着一叠厚书,眼神一如既往平静:“她不是想听你说什么,她只是想看你会不会低头。”

“在这里,解释会被当成示弱,辩解会被理解成认输。”

乔伊一时语塞,只觉得胸口堵着什么。

她想起过去那些年,误解可以用表情包化解,争执不过是朋友圈拉黑再加回来。

而现在,她在这个没有“撤回键”的世界里,每一个回应都像被放进考试答题纸,改不了、擦不掉。

她抬头看向图书馆外的那棵老梧桐。

一片叶子缓缓飘落,像一封从过去寄来的信。

她忽然想起大学时翻过的一本《时间简史》,扉页上写着一句话:

“你是粒子还是波?

取决于——谁在看你。”

她推开玻璃门,走进那片安静的书架世界。

没有人问她立场,也没有人让她解释。

只有一排排书,等着被翻开,就像青春这件事——

每个人都在试图,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一份“合理存在”。

【等式成立前的代价】

那晚的宿舍,安静得出奇。

乔伊洗完头回去,发梢还在滴水,凉意沿着脖子往下钻。她一进门,就看到韩静和梁梦瑶的床帘拉得严严实实,手电筒的光在蚊帐里晃动——像一座悄无声息的孤岛,明确划出界限。

她没说话,默默回到自己的床位,拉上蚊帐,打开那盏小台灯。昏黄的光打在帐子上,像临时划出的避风港。

帘外传来梁梦瑶的轻声:“你听说没?那个转学生——”

话没说完,像被谁按了暂停键。

乔伊坐在被围起来的小世界里,指尖摩挲着《高考题型分类突破》的书封,薄薄的塑封纸发出细碎的响声。她并不是非得争什么,她只是,厌倦了被反复放到风口上,被当成谁都能评点的对象。

广播事件后第三天,“乔伊=变量”这件事,已在高170班悄然成为默认共识。

早自习交作业时,苗雨翻着她的作业本,笑着低声说:“控制组又插队啦。”

周围几声轻笑,有人故意笑得特别响,像有人在玻璃上划了两道。

她低头看着作业本,被手指压出的蓝墨印像一个被水冲淡的答案。

水房也没能幸免。

她刚拧开水龙头,刘子豪的声音从背后冒出来:“哟,干扰项也来打水啦?”

男生们一阵哄笑,仿佛谁说得最损就能加分。

水杯差点从她掌心滑落。

她没有回头,只是加快动作把杯子灌满,然后一言不发地离开。

连小卖部买辣条都能引来嘲讽:“别买多了,小心影响大局哦。”

她捏紧手里的五毛钱,眼睛有点红,却还是买了两包——原味和变态辣。

结账时,她撞了那个插队的男生一下。

“哗啦”一声,辣条袋子清脆响起——像挑衅,也像回应。

她不会退。

这个年纪的恶意不是随风而来,而是拌着沙砾的海浪,打得人满身生疼。如果不学会在咸涩中换气,就会被卷走,悄无声息地消失。

【觉醒的变量】

周五的数学课,马星遥被点上讲台解参数方程。他照旧转着笔走上去,走到一半,粉笔“咔哒”一声断成两截。

他没停,反手将半截粉笔随手一抛,准确落在乔伊的桌上。

全班“哦——”地起了哄。

乔伊低头看着那截粉笔,白粉末落在她指尖,像一道不小心留下的痕。

老师抬头,眼镜一闪:“乔伊,下一题你来。”

她站起时,前排有人小声嘀咕:“看看变量怎么解这题。”

黑板上的字在她眼里先是一阵模糊,然后渐渐清晰。

她咬紧牙,抓起那截断粉笔,第一笔下去,“吱呀”一声,尖锐得像抗议,也像宣告。

她写得很快,也很稳。

回座后,张芳悄悄递来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

“解得太复杂,第三步可用拉格朗日。”

字迹一如既往地干净,没有任何评判,像一滴水落进杯底,不响,却刚好。

乔伊把纸条夹进书页,忽然想起大学图书馆的留言板——

在那个世界,赞美和攻击都要实名;而在这里,所有恶意都不署名,所有善意都不多话。

体育课800米测试。

乔伊跑在中段,王昭一马当先,马尾在阳光下晃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像某种胜利的符号。

第二圈,她开始提速。

一个、两个、三个……她逐个超越。

最后直道,她几乎与王昭并肩。

王昭侧头看了她一眼,嘴角微微一勾:

“变量同学,抢跑可不行哦。”

乔伊明明听清了起跑哨,心里却一紧。

饭后,她独自爬上实验楼的天台。

铁丝网锈迹斑斑,夕阳将地面染成温热的橘红色。

她掏出那截粉笔,在水泥地上画了一个简易的坐标系。

X轴是“时间”,Y轴是“存在感”。

她轻轻点下三个点:王昭、张芳、自己。

然后盯着那张图,沉默了很久。

她终于明白了:

王昭,是班级的常量——稳定、醒目、无需验证;

张芳,是隐函数——低调,却构成结构基础;

而自己,是变量——被带入他人的方程,却未必适配。

她无法退出,但她可以选择:重新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坐标系。

回宿舍时,她经过公告栏。

辩论赛的合照还贴在玻璃后。

王昭站在讲台中央,侃侃而谈;

马星遥倚着讲桌,表情冷静;

而她,坐在一旁,光照不足,像个马赛克拼图的边角。

那天晚自习后,她把练习册压进枕头底下,张芳递的纸条也夹进了书页,像个默不作声的密码本。

外头,韩静和梁梦瑶在分享薯片,开包装的声音一阵阵响,像一段加密的语言。

乔伊关掉台灯,睁着眼,看着天花板上的梧桐树影缓缓晃动,像一道正在解构的函数公式。

她忽然想:在另一个世界里,那个“真正”的乔伊,会不会也在经历一样的事?

也许,青春里的丛林法则,无论在哪个时空,都是一样锋利。

她翻个身,书硌着太阳穴有些疼。

她闭上眼,开始在脑海里排明天的任务表:物理小测,英语听力,作文练习……

一项项像她给自己吹起的救生圈,抓住一个,能撑一阵子。

远处传来铁门合上的声响,“哐当”一下,为这天划下重重的句点。

她想起今天在图书馆翻到的一句话:

“每个异类,都是尚未找到自己公式的变量。”

于是她想:

如果别人的方程里容不下我,

那我就自己建一套坐标系。

————————————————————————————————

【2045年·乔伊访谈节选】

我问乔伊:“你为什么会提起那个辩论赛?那件事对你很重要吗?”

她笑了笑,眼角那道微不可察的细纹随着表情轻轻动了动——时间没有带走她的清醒,只是让她的语气更温柔了。

“那场辩论,其实我本来不该出场的。”她说,“张芳原本是反方主辩,她退了。于是那个空位,突然就轮到了我。”

我追问:“张芳为什么没去?备考只是借口吧?”

乔伊耸耸肩:“她永远不会给你正面答案,她那种人……总是悄悄躲开风口。”

“但我知道,她是故意的。她比谁都清楚,那一场不是为了‘赢得辩论’。而是——王昭在立一个场。”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问:“王昭不是喜欢马星遥吗?为什么那天在讲台上,表现得那么针锋相对?还波及到了你。”

乔伊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笑了,眼神轻轻落在茶几上那张老照片上——那是高170班的毕业照,她站在第二排,阳光照进来时,影子刚好压在她肩上。

“这啊……”她缓缓开口,“就是两种不同的感情处理方式的区别。”

“马星遥看什么都像是一道逻辑题。他处理情感的方式,也是先拆解、再分类、然后寻找‘最优解’。”

“王昭不是。她不在乎逻辑,也不计较方法。她只看一件事——你站不站在她那边。”

“对她来说,‘感情’的核心不是共识,而是归属感。”

“所以她不允许犹豫。尤其是,来自马星遥的。”

“你要知道,有些人的情感是线性的,他们只走一条通道——比如支持,就是站台,不支持,就是对立。”

“而有些人,比如马星遥,他的情感是矩阵式的。他可以一边跟你站在对立观点里,另一边依然尊重、保护你。他是可以做到逻辑上‘反对’,情感上‘靠近’的。”

她停了一下,像是在给我时间消化这些话。

我点了点头。

她接着说:“这样的辩论,其实从来都不是为了说服谁。”

“那是一场感情的角力——一方想被支持,一方想被理解。而我,只是不小心站在了两种‘处理方式’之间。”

我笑了笑:“听你说这些,总感觉你已经完全看透了。”

乔伊看着我,声音轻了一些:

“也许吧。但我经历过。那时候我还不懂,为什么我明明什么都没做,还是会被某些人莫名其妙地孤立,被排斥,被看笑话。”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这样‘被误解’的时间。”

“你可能只是被卡进了别人的故事线里,成了某种投射。你不知道你到底扮演了谁的对手,谁的替身,谁的对照组。”

“所以你会困惑,会痛苦,会想‘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我安静地听着,没插话。

她喝了口茶,笑意温和却坚定:

“现在我想说——别急着怀疑自己。”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被身边几个人莫名其妙‘孤立’的时光。请记住,那不是你失败了。”

“那,是你升华的前奏。”

我怔了一下。

乔伊继续说:

“真正内核丰富的人,会有很多思维回路,所以他们能和很多人交谈、共处、来去自如。”

“而那些容易情绪化、容易被别人带着走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回路太少。他们只认得‘喜欢’和‘讨厌’,只有‘朋友’和‘敌人’。”

“但人,不该那么单一。”

“你得允许世界复杂,允许自己复杂,也允许别人看不懂你。”

“如果你哪天被很多人误解了,别急着解释。那可能只是因为你已经走到了别人还没到的坐标点上。”

她说完,靠在椅背上,窗外光线恰好穿过她发梢。

我忽然觉得,在漫长的青春剧本里,她不是“被误投”的变量。

她是那个自定义了公式的人。

乔伊说完那段“升华期”的话,我一时间有些沉默。

她那种轻描淡写的总结,听着简单,背后却像穿过了一整个青春。

我低头看着自己之前打印的小说章节——每一章前面,我都加了小标题、摘要、关键词,生怕有些人“看不明白重点”。

乔伊瞥了一眼,没说话,只是笑了。

那笑容不像是嘲笑,更像是一种轻轻的提醒。

她说:“你知道吗?那时候我写论文也是,恨不得把核心概念一页里标十遍。”

“可后来我读哲学,导师告诉我:‘你只要把事情说清楚,理解它的人自然会靠近。不理解的,也没关系。’”

“你不能为了所有人都懂,就牺牲了‘你最想要表达的’。”

我点点头,有些明白了。

“所以其实,摘要和关键词——不重要。”

她轻轻点头:“真正好的作品,不是所有人都看懂了同一个地方,而是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地方,看见了自己。”

她忽然起身,从茶几下的旧木箱里拿出一沓相册。

“这是我当年读高中的时候拍的。”

一张一张翻过来,照片上的她还留着齐耳短发,校服是红绿拼色的运动款,笑容有点拘谨。

“这张是刚去的时候,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学校怎么回事。”

“这是广播站门口,我当时不敢进去,就站在外面听。”

“这个……是操场,体育测试后我第一次跑赢王昭。”

照片纸边有些卷起,指尖翻动时发出“沙沙”声,像风吹过记忆。

“后来我们班……其实没真正聚过。”

她合上相册,轻轻叹了口气:“大家都太忙了,后来就联系不上了。”

她望向落地窗边的毕业纪念摘牌——那是一块简单的木板,刻着班级、年份,还有“高170班”的红字。

她抬起头,像是对我,也像是自言自语:

“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

那句话她念得很轻,但落在我耳里,却像一支很旧的老歌,恰好切换到副歌——

熟悉,又心酸。

我看着她盯着摘牌的样子,忽然意识到:

这世上所有“想回头”的人,并不是想再来一次考试、比赛、聚会——

他们只是想,再回到那个“什么都还可以修正”的年纪。

一个,连错误都还带着温度的年纪。

窗外天色渐暗,路灯像一个个亮起的旧故事。

我收好采访本,问她:“如果再写一次,你希望我怎么写?”

乔伊想了想,说:

“别怕别人看不懂,就直接写你当时想说的话。”

“只要是真实的,它就会留下来。”

“就像我们这些人,哪怕都走散了,但我们那一届,真的来过。”

最新小说: 闪婚娇妻日日哭,禁欲凌总夜夜哄 重生后,禁欲王爷偏要说我馋他 彩虹的尽头 舞女又娇又怜,男主们被迷成智障 我,先天抽象女主播,大哥打钱! 裴律,你的金丝雀携崽潜逃了 恶雌摆烂后,五个大佬排队火葬场 兽世万人迷,大佬甘做裙下臣 重生后,公主在反派阵营杀疯了 海棠春令